老祖宗所说的“3果不上供,腰包不会空”,指的是什么水果?
你可曾听闻老祖宗那句俏皮话:“三果不上桌,钱包鼓鼓乐”?咱们聊聊这说的是哪三种水果,居然能让腰包不至于瘪得像漏了气的皮球。
说起来,咱们这祭祖的传统啊,那历史可悠久了,早在五千多年前的夏朝,那会儿就有了。可不是嘛,翻开史书一看,夏朝的祭祖活动,那是皇室贵族们的专属派对。每到农历三月,国王就领着文武百官,浩浩荡荡地往宗庙跑,举行个祭天祭地祭祖宗的大典,场面那叫一个隆重。
要说这祭祖啊,可不是随便拎俩苹果香蕉就能糊弄过去的。得献上什么牲畜啊,这些个价值连城的宝贝,才能显示出对祖宗的敬意。你说这些祭品准备起来容易吗?嘿,那可得提前一年就开始忙活。
不过啊,那时候祭祖可不是人人都能参与的。主要是王室和那些上层贵族的事儿,普通老百姓啊,也就只能站在一旁,看看热闹,心里头说不定还琢磨着:“咱啥时候也能这么风光一回?”
所以啊,这“三果不上桌”,说的就是那三种在祭祖时不怎么受待见的水果。至于到底是哪三种,咱们不妨留个悬念,自个儿去琢磨琢磨。毕竟,这传统习俗里头,可藏着不少学问呢!周代那会儿,祭祀活动可不再是随便搞搞,而是变得有板有眼,规矩多多。你想啊,八月中秋那天,王侯贵族们得风尘仆仆地赶回老家,给祖宗们上香磕头。这节日里,不光皇室要搞祭拜,就连咱小老百姓也得意思意思,整个仪式那是相当讲究,有专门的祭祀乐舞伴奏,祭祖的次数、地点、用啥祭品,那都是有明文规定的。除了正月和中秋,清明啊、立春啊这些日子,也成了咱老百姓祭祖的重要时刻。
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祭祖这事儿也跟着与时俱进,内容越来越丰富,形式也越来越完善。到了汉代,祭祖的地盘从宗庙扩大到了公共墓地和家庭墓地,参与的人数也是噌噌往上涨,从国王贵族一直延伸到咱普通百姓。祭祖成了全社会都得遵守的风俗,帝王们为了显示自己孝顺,动不动就下令在全国修宗庙,那规模,杠杠的。老百姓呢,也是隔三差五地回老家拜拜逝去的亲人,祭祖活动那叫一个频繁,全国各地都有。
祭祖仪式上,人们坟前一站,香烟袅袅,纸钱飞舞,水果点心摆得满满当当。这祭品的选择啊,那可是大有讲究,得根据祭拜对象的身份来,还得注意其中的文化寓意。祭品的选择啊,简直就是中国文化等级观念的缩影,寓意也是五花八门。牲畜那是权力的象征,五谷代表丰收,时鲜蔬果呢,则是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。话说回来,祭祖这事儿可不是闹着玩的,里头的规矩多如牛毛,禁忌也是一箩筐。老辈子有句话说得好:“三种果子不上桌,钱包鼓鼓乐无边。”嘿,你道是哪三种果子这么金贵,祭祖时碰都不能碰?这背后的门道,不光听着新鲜,还挺值得咱们琢磨琢磨。
头一桩,便是桃子。咱们中国人讲究,桃子那是长寿的象征,给老人祝寿,送桃子那是标配。可祭祖呢,拜的是已故的祖宗,人家寿命早到头了,你再送桃子,这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嘛!还有啊,桃子圆滚滚的,寓意着团团圆圆、事事美满,祭祖时候咱们得缅怀先人,心里头五味杂陈的,这喜庆劲儿跟场合实在不搭调。所以啊,桃子这果子,祭祖时还是让它歇歇吧。再聊聊祭祖时那些不宜摆上桌的水果吧,咱说说石榴。石榴这家伙,一肚子籽儿,人们都说它象征多子多福,盼望着子孙满堂的好事儿。但祭祖啊,那是为了缅怀祖宗,心里头满满当当都是敬意和想念,可不是站那儿许愿求孩子的时候。所以说,石榴搁祭祖桌上,那味儿就不对了,跟咱们祭祖的初衷合不上拍。还有啊,石榴那硕果累累的样子,看着就喜庆,透着家业兴旺的劲儿,可祭祖这场合,讲究的是庄重肃穆,它俩风格不搭。这么一来,石榴只好靠边站了。
接下来,说说梨。梨这家伙,名字不讨喜,谐音“离”,一听就是分离、告别的意思。祭祖是为了缅怀祖宗的功德,心里头暖洋洋地怀念着他们,可梨一摆上去,嘿,那气氛立马就凉了半截,添上一股子凄凉。这不是往祭祖的暖炉里扔冰块嘛!所以啊,梨也是祭祖桌上的大忌。
这些水果啊,其实本身没啥不祥的,就是它们身上的那些寓意,跟祭祖的气氛不太对路子。祭祖这事儿,庄重着呢,得小心伺候着,选祭品时自然得挑那些合时宜的。不然啊,不光祭祖的目的达不到,还可能闹出笑话来,这不是咱们想要的结果。然而,您瞧,这祭祖的老规矩啊,它就跟咱家的老照片似的,年头一长,也得跟着时代变个样儿。眼瞅着现代社会,大家的日子过得跟高铁似的飞快,生活方式、审美眼光那是一个接一个地翻新。结果呢,祭祖这事儿,也悄悄玩起了“穿越”,搞出了些新鲜花样。比如说,挑些老爷子生前爱啃的小吃、点心当祭品,这法子,既个性又贴心,哀思嘛,自然也就表达得润物细无声了。
评论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