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年北漂的马云为什么在北京没有取得成功?

马云当年在北京闯荡,不能说不成功,而是受大环境限制。

从表面上看,马云当年的“北漂”是失败的,但是从而催生了阿里巴巴。

也即结果是成功的。塞翁失马,有失有得。

话说1995年3月,马云和夫人张瑛、何一兵凑了2万元,创立了杭州海博电脑服务有限公司。

公司的第一个业务项目就是“中国黄页”,一战成名。

随后与杭州电信局的“黄页”项目合并运营。

1997年,他受国家外经贸部邀请,成立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(EDI)。

这对于马云是个更大的机会和舞台。

其实在“中国黄页”项目初战告捷之后、这次受邀之前,马云已到北京闯荡过一次。

毕竟,首都是个大舞台,何况是互联网这样的新兴事物,更需要居高临下,向全国推广。

在北京,他与《中国贸易报》进行了接触。并且邀请了北京的一批媒体记者,由马云讲解了新鲜的互联网知识。

然后,他受邀给《人民日报》做了互联网知识讲座,还参与了《人民日报》网络平台的框架构思。

只是由于受到大环境的限制,马云在北京没有获取到实质性的业务项目而已。

于是,当他接到外经贸部的邀请之后,毅然放弃了杭州的“中国黄页”,并将自己在项目中的股份贱卖变成现金,远赴北京。

马云和团队驻扎北京,陆续开发了外经贸部的官方网站、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、网上中国技术出口交易会、中国招商、网上广交会和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网站。

这时的中国,刚刚与国际互联网接轨,开始上网。

这次与外经贸部合作,双方实现了双赢。

马云帮外经贸部开发的这一系列网站,凸显了外经贸部的职能。这次也是中国政府部门首次组织的大型电子商务实践。

外经贸部在中国领先一步,喝到了互联网的头啖汤。而马云则是这碗鲜汤的主厨。

反过来,外经贸部也无形中给马云做了一次背书和宣传。

马云名声大噪,站在了中国互联网的先驱者阵营。

而且,在北京,马云结识了“中国互联网开拓者”张树新等行业人士,还接受到了更多的互联网行业资讯。

但是由于外经贸部的政府部门机构性质限制,马云和团队的项目股份并没有落实,只获得了一些报酬。

这时的马云,视野和格局已经很大,而且发现了更大的互联网行业商机。

然后,就有了1999年初的马云和团队登长城、大哭一场的行为。毕竟他们起初的巨大期望没有实现。

当夜,他们挥泪告别北京,踏上回杭州的列车。

随后,马云带领“18罗汉”团队,在杭州创立了阿里巴巴,开始了新一轮创业。

后面的故事,大家都知道了。

所以说,如果说当年马云在北京不成功,主要是受当时的大环境所限,毕竟当时互联网刚进入中国,观念和市场需要培育。

而且,马云和团队的根在杭州。

正因有了马云在北京的短暂闯荡、考察,然后思考、总结,才有了回杭州创业之举,也才有了阿里巴巴,有了中国互联网的新局面。

马云当年没能在北京停泊,并没影响他的互联网梦想,也没影响他成为中国首富。后来他也以全球瞩目的商业成功者的身份,多次很体面地出现在北京。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均由网友投稿,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